检察文苑

您的位置: 首页 >鼎检文化>检察文苑>详细内容

【心得体会】写作培训初体验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1-09-28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写作培训初体验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杨  萍—

2021年9月12日至9月18日,我作为一名刚进入检察系统的新人,有幸参加了这次全省检察机关2021年综合信息和新闻宣传培训班,本次培训课程安排合理,实用性强,虽然培训时间短,却让我受益匪浅,对公文写作也有了新的认知和感受。

这次培训让我的心态和意识发生了改变。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培训,但却是我第一次参加写作培训,兴奋之余也有些紧张,因为我以前未曾真正接触过公文写作,对于公文写作的认识是不足的、是有些许偏差的。原先的我,对于公文写作的认识,仅停留在把发生的事件简单的描述出来,并未去想过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,缺乏前沿性的探索和思考。但是,在参加此次培训后,我意识到一篇优秀的公文不只是直观的描述发生的事情,更是要描述通过这件事情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问题,反映了检察机关与这件事情的紧密联系,反映检察机关能为此做什么。也正是这次培训,让我重新了解了新时代的办公室工作,认识到公文对于宣传政策、传达思想、推动工作的重要意义,认识到公文写作不只是浮于表面的传达与任务,一篇好的公文能使优秀的制度为民服务,更能使清澈的思想绵远流传。

积累十分重要。正如省院办公室副主任向宽宇在培训小结中所说的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对于公文写作来说,素材积累便是“器”,做好公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就是多积累。积累语言是基础,“公文不是无情物”,公文的语言有别于文学创作,但同样需要活泼生动,形象鲜明,富有文彩。因此,要多积累名人名句、成语典故、经典论述、民间俗语等,形成自己的素材库,以此增强文章的表现力,同时作为检察机关行文,还要多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与检察工作知识,多积累专业术语,提高文章的专业性。

材料是文章的血肉,写文章不能没有材料。因此,要吃透“上头”,时刻关注党的方针政策、法规文件、上级领导讲话等,保证写作思路不跑偏;要吃透“里头”,收集本系统、本单位检察办案情况、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、典型案例等相关材料,保证写作论据有力,增加写作的针对性;要吃透“外头”,与兄弟单位和其他县(市)、区检察院多沟通交流,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,博采众长,完善和拓展写作思路。如此积累的素材多了,写作自然水到渠成、言之有物。

“文贵于精,精在于练”。除了勤学苦练,写作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。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一定要多写多练,从写通知、请示、函等相对单一、结构简单、篇幅较短的“小材料”开始,再到写方案、报告、总结、领导讲话等“大材料”,从构思文章开头、构思文章结构开始,再到填充素材、形成全文,从模拟别人的写法开始,再到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,举一反三、融会贯通、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,才能从写小材料,发展到驾驭大材料,才能越写越顺、越写越好。

此外,初稿完成后,还要细心阅读、反复修改。俗话说“三分文,七分改”,一篇好的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,反反复复斟酌修改而来的,如果不懂得去修改,是得不到好文章的,同时修改的过程也是一种写作的深入锻炼。一方面,自己当好第一把关人,逐字逐句推敲,删除空话、套话,改掉错字、别字,再对文章的结构和逻辑进行分析,让语句更合理、表述更精准、层次更分明。另一方面,请教他人改,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和领导请教,对他们的修改意见虚心接受、细细揣摩,思考他们的立意、思路,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。

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,作为新人的我,经验尚浅,还需不断积累、兼收并蓄,多方面汲取养分,辅之以不断的练习和修改,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。


分享到: